河南将严惩不作为官员 “有为”才能有“位”

2017年06月22日00:00

来源:大河网-大河报

  □本报评论员赵志疆

  在其位不谋其政,将受到严厉追责。近日,河南省政府发布《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懒政怠政为官不为问题专项监督工作的通知》,从7月起,河南省政府将组织明察暗访小组,对中央、省、市各级部门决策部署的落实情况,进行为期半年的监督检查。根据通知,在开展集中督查过程中,坚持问题导向,紧盯落实成效,对省政府集中督查中发现的“不作为”“慢作为”“乱作为”等问题,以及推诿扯皮、敷衍塞责,完不成任务、落不到实处的,严肃追究责任。

 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,“我们做人一世,为官一任,要有肝胆,要有担当精神,应该对‘为官不为’感到羞耻”。他还撰文《要拎着“乌纱帽”为民干事》指出:“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拎着‘乌纱帽’为民干事,而不能捂着‘乌纱帽’为己做‘官’”。所谓“权为民所用”,领导干部应当利用好人民赋予的权力,认真履行职责,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。权力与责任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,拥有权力必然意味着要承担责任,如果不想承担责任,显然也就不应该继续拥有权力。

  众所周知,勤政与廉政是考核公职人员的两大方面,在贪污腐败已处于高压严惩状态的背景下,社会各界的目光也开始向治理“庸官”与“懒政”转移。庸官懒政虽然没有直接侵吞国家财产,但其作风散漫、消极怠政、不积极履行自己职责的态度,同样损害了群众利益,甚至影响到部门的形象。如果说贪污腐败是“致命伤”,那么,庸官懒政就是“慢性病”。无论“致命伤”还是“慢性病”,都威胁着党和国家肌体的健康。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情况下,稳增长、促改革、调结构、惠民生,每项任务都十分艰巨,都需要领导干部锐意进取、开动脑筋、积极作为。此时,若还是因循守旧、墨守成规,惰性思维作祟,等待观望,不愿创新、不敢创新,工作势必打不开局面,又谈何释放改革活力、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?从某种程度上来说,庸官懒政也是一种变相的“腐败”,有必要予以严厉惩处,这也正是此次河南省政府大力展开督查的原因所在。

  现实生活中,不乏一些人抱有“平平安安占位子,忙忙碌碌装样子,疲疲沓沓混日子”的幻想,体现在工作中,就是“不作为”“慢作为”,甚至是“乱作为”。面对千头万绪的工作,某些人不仅以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”的心态冷眼旁观,而且还不时以“不求有功但求无过”的理由聊以自慰。其中荒谬,清代纪晓岚曾在《阅微草堂笔记》中予以辛辣讽刺:一个官员在阎王面前自称生时所到之处只饮一杯清水,以“虽无功,但总无过”自辩。阎王斥道:如果不贪就是好官,那在公堂中设一木偶,连水都不用喝,岂不更好?《人民日报》曾援引这则寓言指出:“公堂木偶”状态危害甚大,领导干部当以“无功就是过,庸碌就是错”时时自警。

  逆水行舟,一篙不可放缓;滴水穿石,一滴不可弃滞。以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及“三严三实”专题教育为背景,全面从严治党一直在路上。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一再强调堂堂正正做人、老老实实干事、清清白白为官,正是为了正本清源,引导干部敢担当、能干事、干实事。河南省政府此番“亮剑”,体现了“敢管敢严、真管真严、长管长严”的决心和信心。对于领导干部来说,“不求过得硬、只求过得去”的心态已无立锥之地,“有为”才能有“位”,“有为”才能有“威”。强化对“不作为”“慢作为”“乱作为”的监督和问责,不仅关乎党风廉政建设,同时也是以民为本原则的生动体现。

编辑:赵威